• 网站首页
  • 国内
  • 国际
  • 产业
  • 宏观
  • 公司
  • 区块链
  • 评论
  • 人物
  • 投资理财
  • 最美的山水往往与贫困并存

    来源: 发布时间: 2019-11-04 11:08首页:主页 > 产业 > 阅读()

    山水社会——测绘未来  从威尼斯到重庆、西安、上海,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主办,王纯杰策划的“山水社会——测绘未来”主题展览于12月18日抵达本次巡展的终点站——北京。  “‘山水社会’的普世价值,不仅仅在于它在未来将超越城市与乡村的界限,为所有中国人共同分享,还在于它将属于全世界。而我们思考的基点,也不仅限于中国的现实问题与传统精神资源的创造性重生,而是还会在全球化语境下落实到对山水的意境与城市化的反思、可持续发展与全世界的未来的探讨上去。”项目发起人、证大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戴志康,用了近二十年,强势而又坚韧地推进着对“山水”精神的传承。  2016年12月18日,伴随“山水社会--测绘未来”巡展最后一站在北京落地,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联合主办的“山水社会:一般理论及相关话题”论坛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召开。  “仁者乐水,智者乐山”,山和水固然有别,但古往今来无论在诗词还是画作中,山水又是浑然一体、不分不离的,连接这一切的是自然。山水画作的精神不仅在其浓厚的气韵、诗意和情境,也在于其自然之性、造化之功。今天的山水又承载了更多的话题:自然、生态、审美、情感、依山傍水的乡村景观、文化根脉的延续与断裂、乡愁的萦绕与寄托……从旅游经济到生命意义,从形而下到形而上,山水似乎包容了整个社会。正因为如此,“山水社会”的话题在历史与当代、社会与人文的领域中都有切实的意义。 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在致辞中认为:“山水社会”是一个叠意的题目,将本来从属于不同领域的题目放在一起讨论,会引发我们更深入的思考。范教授通过一系列艺术作品的展示,指出在近年来的艺术创作中,山水又重新成为了一个主题。当代的山水创作与传统的不同就在于,这些山水作品不再是游身于自然的想象,而是更加赋予了其对现实的思考。这种思考又是一种“反身叙事”,一方面投入其中,另一方面又抽身出来,于情境的在与不在之间,有距离的关照、思考、批评。 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所长张圣琳教授带来了题为“青农深耕,人文农创:台湾大学跨领域教育的社会创新实践”的报告。她说古往今来的青壮年对于自己的生涯认同都是繁华城市的、奔波忙碌的、追逐机会的,而与山水农乡的社会关系却是不断变化的:20世纪城市化以前,“少小离家老大回”是人们的普遍生活方式,“衣锦还乡”成为很高的荣誉;20世纪城市化以后,山水之间的青壮年则“一去不返”,彻底离开了山水,进驻了城市;而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,则更多的是城乡之间的“归去来兮”,体现为在不同的空间中流动的错乱的认同。因此如何让青年人深耕于山水农乡,如何通过动态教育的过程,使每个年轻人成为社会山水之间的产品,便是摆在眼前的研究课题。这种社会创新的关键就是要翻转城乡关系,从城乡二元对立的现实中建立新乡村认同的城乡联结。张教授进而举了两岸青年农行动和台湾青年“食养农创”的案例,来介绍台湾大学在这方面的探索。最后张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,即20世纪的老师如何教21世纪的学生,如何实现教师的自我转型,这也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探索的问题。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守英教授做了题为“美丽山水下的贫困:价值发现与分享困境”的报告。他以西藏林芝巴松错边的一个村庄为案例,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分析了其经济发展与山水开发之间的悖论。他指出,在我们欣赏山水的同时,不要忘记,最美的山水往往是与贫困并存的。绿水青山本身并不是金山银山,顽强保护着的历史文化名村也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收益。美丽山水的开发陷入到一个“囚徒困境”之中:不开发即穷下去,开发则商业价值提高的同时山水价值随之下降。因此如何解决这些“山水”之间的贫困,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。

    特别声明: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    网站首页 - 国内 - 国际 - 产业 - 宏观 - 公司 - 区块链 - 评论 - 人物 - 投资理财

    本站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客服QQ:1579130097

    非本站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处理!

    Copyright © 2002-2021 东方财经网 版权所有 XMl地图